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光啟講席教授阮昕認為,大學的天職在于知識的傳承和知識的創新,而行業能對知識的運用做到極致,大學和行業進行合作,可以將知識的創新和行業的創新做到非常好的結合,這樣的結合有政府的支持和介入,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資源和實施的可能,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此外,特別讓人欣喜的是,本次的設計團隊大師云集,可以說是中國一流的行業方陣,它的原創性潛力巨大。從研究到實踐是產生原創性作品的一條必由之路,交大設計學院非常愿意搭建這樣一個平臺,做一個高品質的學術團體,將多學科交流付諸實踐。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風景園林系系主任王云教授做了森林長廊概念性規劃的闡述,重點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介紹。一,分析了溧陽森林長廊的背景與意義,規劃以科學認知“公鐵并行交通綠廊”為基礎,探索“以生態修復為核心的高鐵并行交通綠廊復合利用新模式”。二,在生態保育方面,旨在構建健康、完善的森林生態走廊。三,在森林體驗方面,構建森林綠道網絡,導入森林游憩活動與設施,形成“一條惠民共享的森林體驗綠帶”。四,整合沿線自然人文資源,適度拓展生態走廊的休閑功能,立足多維視角,打造12座森林望樓,成為溧陽生態文化地標,形成“一條多維視角的森林旅行紐帶”。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對溧陽建設森林望樓的構想給予了肯定。他表示,本次森林望樓的設計不是一個單項設計,它對溧陽的生態修復和生態發展非常重要,望樓在自然和生態環境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在全國是一個創舉。因此,他也對森林望樓的未來寄予了美好的期望與祝愿。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因行程原因未能到達現場,但仍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全程參與了開幕式。他表示,溧陽森林望樓方案征集活動的立意非常新穎,具有以下特性:1.事件性,通過城市觸媒的方式帶動地方發展;2.生活性,跟城市生活和溧陽城鎮的綜合空間發展密切相關;3.示范性,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示范作用。同時他認為,本次項目的組織方式很好,有地方領導重視,有高校平臺支持,有專業團隊參與。
來自全國20多家媒體的記者們就溧陽森林長廊、公園城市、森林望樓規劃、定位、建設等方面情況進行了提問,相關專家一一作出詳細解答。
另外還有記者對于森林望樓的主要功能和自然服務綜合體的價值提出問題,多位建筑師對此進行了解答。
劉曉都指出,高鐵、高速公路這類重大基礎設施的密度越來越高,以往這種空間資源大多處在一種比較被動和消極的狀態。森林望樓這種方式可以把土地資源重新利用起來,結合并發揮生態系統的優勢。
張利表示,望樓不光可以適應人們登高望遠的生活習性,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更是為了抵達我們人類幸福生活的發展目標。
柳亦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出發,認為望樓有重建山水文化的意義,關乎如何在新的自然環境下進行新的文化構建。
劉宇揚認為,森林望樓的功能更多的是對未來一種生活方式、自然生態的美好想象。
莊慎表示,望樓這個課題有很大的挑戰性,需要考量自然生態里人工干預的程度、自然生態和社會使用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吳建認為,由高速網絡向高效生態聯通系統轉變,這其實是針對這個課題的非常特殊的一個記錄點,而望樓就是里面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
董鋒認為,我們通常把交通比作城市發展的大動脈,這個動脈過去往往主要承載著交通的單一功能,但這次森林長廊實際上是給這個大動脈里注入了綠色生態的血液。有了生態的基底,人的活動如何在長廊里實現,這就是森林望樓未來要發揮的價值。
下午,學術委員會委員與建筑師團隊一行,對溧陽森林望樓的選址進行了現場踏勘。經過幾個小時車行與步行結合的實地感知,望樓基地選址的多樣性也得以展現,有的基地位于初具形態的城市林地,有的基地位于山花爛漫的丘陵坡地,還有的基地位于塘田交錯的漁耕農地。踏勘過程中,建筑師們還對基地與高鐵線路、高速公路、現狀植被以及周邊村落等關系,與相關部門做了初步討論與交流。
亦境斬獲IFLA-AAPME杰出獎等3項國際設計獎 | 喜報
2022-09-02篤行·共進 | 亦境十四周年寄語
2022-08-08劉冰:設計源于生活 聚焦內心世界 | 亦境那些人
2022-07-01亦境項目榮獲“第二屆上海市舊住房更新改造設計評選活動”優勝獎 | 喜報
2022-05-25亦境項目入圍2022年WLA世界景觀建筑大獎 | 喜報
2022-05-18同心守“滬” 亦境志愿者在行動 | 亦訊
2022-05-13乘風破浪的女性設計師:亦境設計師姚素梅入選首屆“上海市十大優秀青年風景園林師”提名 | 亦訊
2022-03-07蘇州“最美口袋公園”揭曉!亦境5個項目獲此殊榮 | 亦訊
2022-03-03職業小體驗 大大建筑夢 | 上海市揚波外國語小學職業體驗活動在亦境開展
2022-01-12人民的城市:天安千樹&北外灘·綠之丘考察記|亦行
2021-12-16